看电影。看电视。读书。听音乐。写诗。作文章。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巴别塔》:失落于奥斯卡平庸的文化品位


《巴别塔》:失落于奥斯卡平庸的文化品位
                ■ 文/火神纪

 

  失去的担忧。孤独的困守。以及混乱的绝望。
  上帝曾说:亲爱的,不用担忧。
  所有的一切自有我的主张。你只需顺从。——火神纪。题记。

  我也许不会拿这部电影去和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无间道风云》做比较,因为这两部电影的对比性还有待商榷。《无间道风云》更符合了奥斯卡的品位:直白、畅快、华丽的阵容和无懈可击的伟大票房。然而,这部电影对于看过港版的《无间道》的人们来说,原作里东方人特有的隐忍和人文思考几乎荡然无存了。可以说,《无间道风云》是非常成功的泊来品,改编后的版本更符合了好莱坞以及西方人的品味,也更符合奥斯卡的标准。
  奥斯卡选择了马丁·斯科塞斯作为这一届的“最佳导演”并不意外,马丁曾经五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之后捧回的小金人实至名归。但是,因为有了这部《巴别塔》,奥斯卡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方选择了马丁。“最佳影片”、“最佳电影剪辑”和“最佳改编剧本”的附赠,奥斯卡显然打了一张过分阔绰的人情牌。
  《无间道风云》是一部很出色的商业电影,但是不是因为这样,马丁就可以顺理成章锦上添花地带走了另外的三个奖项呢。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花落谁家,关键在于奥斯卡对快餐式商业电影和悲情人性式剧情电影的选择。
  之所以在写这部电影之前说到了《无间道风云》,只是因为这两部电影同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而且在定位上处于两极的极端:深沉或者直白;人文或者商业。奥斯卡也许可以更伟大,只是它又一次地选择了平庸和直白。快餐式的商业文化在奥斯卡里似乎总会吃香,处于一个商业社会,何况是在一个商业运作高速运转的好莱坞,《无间道风云》和《巴别塔》的胜负只是奥斯卡官方对于快餐文化和人文反思的选择罢了。


  让我们来看看这部本来应该获得更多荣耀的电影吧。这是一部恢弘的电影,牵涉了六个家庭、十余个主要人物、四个国家和六种语言的电影,延续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贯有的执导风格,用无秩序的大环境来烘托起整个故事,将所有的零散拼凑起一个风格独特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由五个看似没有关联的支线故事组成了一个大的主线故事。镜头的转换让这五个支线故事各自平行地发展,而最后五者的完美集成,无疑把这部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电影开始在摩洛哥沙漠里的一个村落里,结束在日本繁华的住宅区里。在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多少会有些迷糊。然而当我们习惯了导演的讲叙手法以及对镜头的驾驭方式之后,我们就会沉迷于这部电影。用一种似是而非的牵连讲叙了几个支线故事从属于整体,既观点鲜明又立意新颖,主题突出而又延伸了支线情感。

  主线故事讲叙的是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美国夫妇理查德和苏珊到摩洛哥旅行,突然遭遇到枪击之后一系列的调查和抢救行动。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支线故事是周边的人事和主线事态的并行。
  支线的五个故事分别是枪击、旅行、婚礼、奔走和青春。日本游客送给摩洛哥向导的猎枪成了凶器。美国政府定义的所谓恐怖袭击,其实只是摩洛哥的牧羊人两个儿子对新买猎枪的测试和玩耍。而在摩洛哥旅行的理查德和苏珊无意中成了整个事件的核心,因为无意中遭到枪击而使得回途的日程延期。他们的延期让保姆艾米莉娅无法去参加儿子的婚礼而不得不带上理查德的两个孩子一起前去墨西哥。此时的日本游客岛田先生和他那个聋哑女儿正在探讨的是叛逆的青春和死亡的命题。
  这是一部非常饱满的电影。很少有一部电影里能够用一种如此简洁而紧凑的镜头表达出这么丰富的讯息。所有那些凌乱的东西用一种抽丝剥缕的联系而不显得散乱。这样既饱满了主线而又发展出了非常沉重的人文思索。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主题其实是对失去的担忧、孤独的困守以及混乱的绝望。
  不论是理查德对妻子生命流逝的无能为力,还是艾米莉娅前往墨西哥的旅程,或者是日本岛田父女各自的悲切,以及摩洛哥牧羊人父子的生死,所反映出来的几乎都是同样的主题。对死去的亲人的怀念以及对现有亲人的珍爱,是所有各个国籍的人们以及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的思考命题。
  而所有的这些人都在这部电影里粉墨登场了。

   国际性拯救的困难重重和各国媒体报道的差异也许更能说明这部电影最终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当理查德坐在摩洛哥沙漠中心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房间角落里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在逐渐流逝的生命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对于国际性所谓的“文化大同”那徒有其表的嘲讽异常辛辣。从美国政府的所谓恐怖袭击和摩洛哥政府的所谓友好和平,两者的报道对国际性的和善表面带来一种灰色的视角观点。
  这部电影真正带给我们的讯息是:各国的文化差异如何“大同”,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各方的力量如何合理地调配,这种文化差异上的配置也许应该得到更沉重的反思。
  对于大环境的把握和环境里事态的发展让这部电影成为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最有力的冲奥作品。

 
  只是对奥斯卡来说,这部电影也许显得过分丰满而显得拥挤而乏味。如何解读这部电影也许并不会显得很艰难。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与否也许不只是在星光璀灿的奥斯卡领奖台上;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回归到电影本身。

  所有事件的起因应该是岛田先生的情感故事。
  岛田的妻子自杀的事件给在世的父女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第一个发现母亲尸体的聋哑女儿从此变得叛逆,而父女之间因为代沟而不管岛田如何努力去尝试沟通也改变不了女儿的叛逆。

 
  岛田开始一个人去四处旅行打猎。也许只是为了一个人静静地呆会,也许是为了让自己忘却了对爱妻的思念。役所广司一直都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失乐园》中的出色表现。至少他把一个中年男子对于婚姻的困守和对爱情的追求中间的那种矛盾的心情演绎得淋漓而到位。而在这部电影里,对女儿的不理解和尝试着的沟通,一个失偶的中年男子形象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青春是一个不老的永恒话题。叛逆的青春;对前路的迷惘和不确定的担忧;对爱情的渴望;对异性和性的好奇;如何克制住自己或者如何更彻底地放纵自己……青春的话题数不胜数。反思,彻底地反思我们曾经有过的那些轻狂岁月和不知所措的胡作非为总是青春题材电影里不停重复的沉重。也许,只有在清楚而条理了我们的那些不可理解的年纪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往前走。

   在这部电影里的这个支线故事里,如果做得更仔细的话,这本身已经是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了,或者是一部对于两代人之间反思的剧情题材电影。这个支线故事里有着青春题材电影的很多因素,比如反叛,比如沟通。

  在这个故事本身,反叛的女儿要远比父亲占的份量更多。追求男子,不穿内裤四处招摇,喝酒,嗑药,对牙医的勾引和对警察的献身等等。青春也许就应该这样,不假思索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疯狂,张狂地为所欲为。
  当然,这些似乎只是这部电影里丰满的支线情节,有点像题外的东西了。回归主题。岛田在摩洛哥的旅行打猎成了他打猎生涯的最后一站,他把他的猎枪送给了在他打猎时当他的导游的摩洛哥男子。这个故事给所发生的一切作了一个最重要的伏笔。如果不是他把自己的步枪当成礼物赠送出去的话,也许,所有的一切就都不会发生了。

   这个故事的结束也是这部电影最后的结束,赤裸的女儿被刚归来的父亲抱在了怀里,哭泣得像个婴儿,紧紧相拥,远镜里是整个城市的楼群特写。在我看来,这是父女二人对彼此的救赎,是否也暗喻城市里的很多地方都在上演着同样感人的话剧,只是我们无力兼望。

  摩洛哥牧羊人儿子们的玩耍和无知的枪击游戏。
  从他们跟岛田的向导买来的那枝用来打豺狼的猎枪开始,小儿子总是显得精力十足而且处处比大儿子更胜一筹。对于新工具以及对于暴力的期待和破坏的欲望,他们会对着空旷的山地随意地瞄准开枪。  好奇,贪玩,他们其实只是跟所有的孩子一样,把手上的所有东西都当成是玩具罢了。只是,当两个无知的孩子拿着一把猎枪当玩具的时候,那是非常危险的。


  一切,仅仅只是一场玩出火的游戏。
  理查德和苏珊的摩洛哥旅行,也是这部电影主线故事里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查德的旅行中被从天而降的子弹击中。于是不得不继续滞留在摩洛哥了。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愉快的旅程。物资缺乏,天气炎热,没有任何游乐设施,除了疲惫几乎一无所有。
  他们相处得并不愉快。电影资料说,他们是因为有了第三个孩子但是却掉了,所以出来散散心以挽救他们濒临破产的婚姻,可是在电影里似乎并没有提到这一点。可是在他们的对话里可以感知到并不那么愉快。而在汽车上困顿地睡去的苏珊看起来也并不精力充沛。在这部电影里,很多细节处总有些腻味的暗示;这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显得非常细腻,至少在细节处总是经得起推敲。

 
  意外的枪击从天而降。等待救援的过程漫长而没有半点希望。这也许也是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当理查德看着苏珊在不停地流血,他却只能坐在角落里不安地等待的特写让人心碎。而他和当地导游友好的聊天让人倍感温馨。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在昏睡,时刻担忧着她会在下一秒突然离自己而去。那种不安和暴躁以及努力地自我按捺,在布拉德·皮特的演绎里具体而形象。
  当只有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理查德突然对苏珊说:I love you so much。所谓的情感危机,所有的对婚姻生活的不满足和对爱人的疲乏感都一扫而空了。也许,拯救爱情有时候需要危机。或者说,只有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电视的新闻上说:苏珊获救;美国政府告知美国公民,不论你身在何处,我们总能找到你,保障公民安全。这与前面理查德夫妇绝望地等待救援的情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所谓的国民安全,美国政府在电影的新闻里所鼓吹的一切显得那么无力而苍白。

  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非常成功地把五个支线的故事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线索拧成了一个大的主线故事。
 
  从岛田夫人的自杀开始,到岛田先生的赠枪,再到岛田先生的向导和牧羊人间的枪枝买卖,牧羊人儿子的枪击游戏,无辜的苏珊被远处的子弹射伤,延迟了旅程的归期,让保姆艾米莉娅没有办法放下两个孩子而带着两个孩子去墨西哥参加儿子的婚礼,以及最后回到美国时在沙漠里的奔走。电影里所有的事件,基本上是用这八个步骤层层相扣缺一不可地发展下去。
  在这八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中又平行发展出了五个非常饱满的支线故事:日本的岛田父女的故事;游走在摩洛哥的美国夫妇旅行的故事;摩洛哥牧羊人和他儿子们的故事;保姆艾米莉娅儿子婚礼的故事;以及艾米莉娅带着理查德夫妇的两个孩子在沙漠里奔走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平行发展的同时也在推进着大主线故事的发展。而唯一把所有一切联系起来的,就是那把在几个月前被转赠的编号uk-9023的点270口径文切斯特m70步枪,以及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措不及防的事件环环相扣。

 
  在我看来,《巴别塔》是这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最精彩的一部。以其恢弘饱满的支线故事和沉重的主线人文思索在电影工艺上都比《无间道风云》更胜一筹。整体布局上的隐喻和铺陈,叙事手法上的新颖和驾驭以及主题思想上的沉淀和升华,在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五部电影中都算上承之作。时间和空间上的刻意错乱给这部电影增添了一种繁如夏花的遍地绽放,而最后的归统又给这部电影添加了一个主题上的升华。
  《巴别塔》又名《通天塔》;却无力通往奥斯卡之天。正如《圣经》第十一章中的通天塔也无力通往上帝的所在一样充满了政治隐喻。然而并非《巴别塔》在电影工艺上技不如人而失落,它所失落的仅仅只是奥斯卡平庸的文化品位。

 
             2007-03-05;丁亥年壬寅月己亥日。惊蛰。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Babel》
  ■译名:《通天塔》、《巴别塔》、《火线交错》
  ■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主演:布拉德·皮特/役所广司/凯特·布兰切特
  ■类型:剧情
  ■片长:142 分钟
  ■国家:美国
  ■语言:阿拉伯语/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柏柏尔语
  ■发行:Paramount Vantage
  ■上映:2006年5月23日/法国

  (该文字已刊登于天津日报《假日100天》周刊288期77版《生活-读碟》栏目。非本报或作者授权请勿转载。)


评论

© 火神纪 | Powered by LOFTER